首先,分析一個顆粒微觀尺度量變到宏觀性能質變的例子。
表1表示出具有立方結晶格子的固體(假設原子間距為2×10-10m時)不斷地被細化時,固體顆粒表面的原子數占固體顆粒整體原子數的比率。粒徑在20μm顆粒表面的原子數占整體的比率幾乎可以忽略;但是粒徑小到2nm時,構成顆粒原子的半數在表面上,造成顆粒表面能的增加。這就是超微顆粒具有與通常固體不同物性的原因之一。反應性、吸附性等與表面相關的物理化學性質,隨著粒徑的變小而強化。
粒徑細化將使材料表現出奇特的性質:通常金的熔點大約是1060℃,但當把金細化到3nm的程度時,在500℃左右就融化了;鐵強磁性體具有無數個磁疇,但當鐵顆粒細化到磁疇大小時則成為單磁疇構造,可以用作磁性記錄材料。
固體顆粒細化時表現出的微顆粒物性,作為材料使用時具有多種優異性能。這種量變到質變的哲學思想,是粉體技術賴以立足的磐石。
表1固體被細化引起表面原子數比率變化
1邊的原子數 | 表面的原子數 | 顆粒整體原子數 | 表面原子數占整體的比率,[%] | 粒徑及粉體實例 |
2 3 4 5 10 100 1,000 10,000 100,000 | 8 26 56 98 488 58,800 6×106 6×108 6×1010 | 8 27 64 125 1,000 1×106 1×109 1×1012 1×1015 | 100 97 87.5 78.5 48.8 5.9 0.6 0.06 0.006 | 2nm 20nm,膠體二氧化硅 200nm,二氧化鈦 2μm,輕質碳酸鈣 20μm,水泥 |
為了說明這一理論磐石的重要性,我們再來分析兩個顆粒微觀尺度量變到宏觀性能質變的例子。
比表面積與活性:例如邊長為25px的立方體顆粒,其比表面積是6×10-4m2,不斷地將其細化,若細化成邊長為1μm的立方體顆粒群時,總比表面積是6m2;若細化成邊長為0.1μm的立方體顆粒群時,總比表面積是60m2;細化成邊長為0.01μm的立方體顆粒群時,總比表面積是600m2。顆粒的細化導致比表面積急劇增大,將促進固體表面相關的反應。特別是當超微顆粒表面富于活性的情況下,效果會更明顯。
粉體細化與流動:粉體在容器中呈靜止狀態,但受力后能像液體一樣地流出。若施加強作用力使粉體分散,能像氣體一樣擴散。圖1-1形象地描繪了這些特性,粉體表現出類似于固-液-氣三態的行為,這一特性在材料加工和輸送處理方面十分有利,雷同于自然界的"飛砂、沙丘與砂巖形成的過程"。